安徽日报记者 唐欢 实习生 涂子瑜
秋日硕果,是对耕耘者最好的回馈。9月,对于乡村教师董艳而言,格外不同:与孩子们共同创作的诗集正式出版,送别一届学子后又迎来新的面孔,自己的儿子也迈入了大学校园。这一切,仿佛是她近二十年乡村教育坚守的甜美注脚。然而,在她看来,这并非牺牲式的坚守,而是一场与乡土和诗歌的双向奔赴。我们对话中国好人(诚实守信类)董艳,聆听身为安徽省霍邱县扈胡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老师的她,如何用诗歌兑现对教育的承诺,用诚信点亮乡村孩童的内心。
董艳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田间写散文诗
提到乡村教育,记者不免有刻板印象:乡村教育是否只需灌输知识?诗歌是否为奢侈品?榜样是否总与“艰苦”捆绑?
董艳的回应,却以一种“安静的松弛”打破了这些预设。“我是从乡村走出去的,最终又回到乡村。因为我深知这里的孩子们需要什么。”她的开场平静却有力。
刚毕业的董艳进入霍邱县的一所乡村小学,在教师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做起了全科老师。从主课到副课,董艳说起来丝毫没有疲惫之意。“恰恰是全科教学,我有机会将诗歌和音乐融合,在我的课堂上带着孩子们以‘我手写我心’,开展语文课的学习。”也是这个尝试,让董艳看到了孩子们眼里的光。
董艳老师带着孩子们在田园里创作
20岁的年纪,为何刚进入岗位,有这么大的动力?
董艳跟记者分享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家庭的阅读启蒙,给了她人生最初的支撑,“即使在青少年时期家庭遇到变故,再难的生活里,我依然能从书籍、文字中获得能量。那会坚持写日记,记录生活点滴和所思所想,后来的日子里,遇到难事,我都会拿出来翻一遍。父母教会我的是感恩,阅读和文字教会我的是坚强。”能够走上教师的岗位,董艳觉得,这就是她想要做的,也是她应该做的,她要践行的就是教育家陶行知所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
2011年,进入扈胡镇中心学校中心小学工作,正好赶上“新教育实验”,教育系统都在探索,已经对乡村教育的思考有了萌芽的董艳,动力满满,顾不上严重的咽炎,作为小学语文指导员不断听课、复盘、学习、总结。
两年时间,她在霍邱县教育博客上写了30万字笔记,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在2013年首次提出和践行“乡土乐课程”理念,也在这一年,她开通了自己的新浪博客,分享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观,博客的账号名叫“蜗牛为梦想而生”。
为何会成为学生们口中的“蜗牛妈妈”?
董艳说,教育是慢的艺术。她称自己是大蜗牛,学生们是小蜗牛,她想以蜗牛的“慢”让孩子们享受学习的过程,发现乡土生活的美。
她的课堂,在田野的阡陌间延伸。带孩子们观察麦苗抽穗,写下“犁田机挥舞愤怒的大手”的童真诗句;在春分日诵读《笠翁对韵》,用稚嫩的画笔描绘“青草地,放风筝”的诗意画卷;为留守儿童开设“远方的诗”,让孩子们对远方父母的思念在笔尖蔓延……
她摒弃急功近利的“速成”教学,笃信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的认知节奏:低年级在诗歌涂鸦中“浪漫”感知,中年级学习“精确”的表达技巧,高年级则“综合”运用文字记录乡土生活。这份尊重成长规律的坚守,静待花开。
但是,质疑声如凛冽寒风扑面而来。“放着课本不教,天天带孩子读诗画画,不是耽误学习吗?”家长的不理解,让董艳的热情受到了撞击。那一刻,她像一只被骤雨打湿的蜗牛,默默缩回课堂,选择用行动这一朴素的方式进行有力回应。
奇迹,往往孕育于“慢”的沃土。家长们渐渐发现,孩子们在诗意的浸润下逐渐成长,他们变得诚信,变得懂事,变得独当一面,在董艳老师的“慢”教育下被精心雕刻成一块块璞玉。当她的班级在小升初考试中创下佳绩时,质疑声终被赞叹取代。那些曾被轻视的诗歌与书信,早已在日积月累中,无声锻造了孩子们的专注力与表达力。
董艳的“慢”,更是对每个生命独特性的“诚信”。她的办公室,整齐码放着200多本课程叙事,一笔一画记录着课堂的脉搏。翻阅其中,一则记录尤为动人:“今日教《田野》,陈荣洁把‘犁田机’喻为‘愤怒的大手’。顿悟:教育的诚信,即深信每个孩子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天赋表达。”她像蜗牛般执着,十年如一日,用细腻的观察和记录,兑现着“不让一个孩子被忽视”的无声诺言。
当乡村教师这么多年,想过去更大的平台吗?
“董老师,你教我们要回报家乡,为什么你要走?”2015年愚人节,一句学生带着哭腔的质问,像鞭子般抽在董艳心上。在教会孩子们诚信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面临人生的选择。
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最美教师,城市名校接连抛来高薪橄榄枝……
“一辈子学做乡村教师,一辈子甘做乡村教师。”2021年全县教师座谈会上,董艳脱口而出的这句话,是她对教育初心最庄重的“诚信”宣言。
最令人动容的“诚信”抉择,发生在2023年春晚前夕。中央电视台青睐她的诗作《萤火虫》,想要将它谱成歌,搬上春晚的大舞台,而此前答应安徽电视台的舞台筹备已在进行。面对国家级平台的巨大诱惑,董艳彻夜难眠。最终,她回复:“安徽台先做了准备,我不能失信。”这个决定令央视导演惋惜“错失良机”,却让安徽电视台团队深受触动,名利的光环,在她心中远不及承诺的分量,这一刻,“诚实守信”已内化为她的生命准则。
今年6月,董艳荣登中央文明办发布的“中国好人榜”,获奖类别赫然写着:“诚实守信”。这份看似与“教育名师”光环并非直接关联的荣誉,恰恰精准点破了她最核心的精神品质。对于董艳,教育的诚信绝非空洞口号,而是融入日常、刻入骨髓的生活方式和职业本能。
如今,“蜗牛妈妈”董艳依然在扈胡镇的田野间,以她特有的“慢”节奏执着前行。她的“乡土田园诗意教育”课程,已如星火般在全国30多个县市燎原;办公室的柜子里,新一辑收录的童诗集正在装订,那是新一代乡村孩子心灵绽放的声音。
“蜗牛爬得慢,但从不骗自己。”这份不欺人、不欺心的赤诚,让她在漫长而艰辛的乡村教育“长征”路上,走出了独一无二的风景线。正如她在《萤火虫》中所写:“萤火虫有梦想,提着灯笼照家乡。”董艳,这位以诚信为壳、以梦想为途的“蜗牛”,正是扎根泥土的萤火虫,以赤子之心照亮无数乡村孩子心田。
配配查-配资股网-实盘配资app-股票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