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国共打得正凶,川西这片地方可不平静,到处都憋着一股劲儿,想为国家干点正经事,把这片土地解放出来。
要说这阵仗里最关键的人物,还得是原来国民党的西南军政长官潘文华。
部下们都挺激动,劝潘文华跟着解放军一起解放四川,也为国家的将来出份力。可潘文华呢,嘴角就那么一撇,露出点苦哈哈的笑,眼里头也琢磨着啥,最后冒出一句,让大伙儿都没料到:“我太太是国民党军统的。”
眼前这男人,身上光环不少,多少人都佩服他,可这时候却因为一个女人犯了难。
这样的潘文华,到底会咋选呢?
这可不光是家里那点情分的事儿,更是看看潘文华心里的忠诚、信的啥、想的啥。
他能不能在国家大义和自家这点私情中间找到个合适的地儿?会不会因为娶了个跟国民党军统关系不一般的媳妇,就把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扔了?
在这个故事里,咱们就一起看看潘文华过去的事儿,瞧瞧他在家人、爱情和国家之间是咋纠结、咋挣扎,最后咋做了个关系到民族命运的决定。
这时候啊,历史就像个天平,就等着潘文华为它添上最后那一把砝码呢。
计划策反潘文华
1949年9月下旬,川康特委和川东特委的人到了南京,给邓小平、张际春、宋任穷、李达他们汇报川康那边的情况,也听听领导们有啥指示。
在南京二野总部那宽敞明亮的屋子里,邓小平等领导听得可认真了。
“争取刘文辉起义这事儿,必须得办。”
邓小平摸了摸自己乌黑的短发,眼神特坚定地说:“咱们党在那儿做了好些年起义的工作,现在该到收获的时候了。但咱们得做足准备,怎么配合解放军解放西南,得有个一点儿岔子都不出的计划。另外,还得加把劲儿策反其他国民党的部队。”
川康各级的中共党组织立马响应邓小平等领导的指示,把组织好好整顿了一番,更下力气策反国民党的军队,就为大西南最后解放做准备。
那年10月,按照中共西南地方党组织负责人钱瑛的安排,在重庆开了个中共川东负责人会议。
会议定了几条:1.加劲儿策反国民党军队;2.抓紧策反潘文华这些人和地方军队;3.搞好统一战线工作……
9月的时候,中共中央为刘文辉、邓锡侯、潘文华起义选的时机,这时候就定下来了。
熊扬、张安国和杨家桢仨人凑一块儿,仔细商量了起义的具体时间、要准备啥,还有起义成功后咋跟解放军配合作战,都想得明明白白的。
解放军在二野打进四川之前,就早早就开始谋划策反潘文华他们起义的事儿了。可能有人会问,共产党解放四川,为啥非得让潘文华起义呢?这还得从潘文华过去的经历说起。
潘文华的过往
潘文华,字仲三,1885年生的,老家是四川仁寿,家里是个小知识分子家庭。
他爹是个乡村老师,靠教书和租点小块地过活。
潘文华三岁的时候,妈就没了。
没过多久,他爹又娶了一个,家里后来又添了几个兄弟,日子就更紧巴了。
等再大点儿,潘文华没法子,只能从他爹的私塾退学,跑到成都去讨生活。
有人帮他找了个活儿,在中药店里当学徒,从这时候起,日子才算有了点新样子。
那时候,袁世凯正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式陆军,全国打算建36个新军。
四川地方大,当兵的人多,清政府就想在这儿设三个镇。
于是就办了陆军军官速成学堂和弁目队,专门培养新的军官和士兵。
潘文华抓住了这个机会,考上了弁目队。
顺利毕业之后,他就当了副排长。
1909年,为了拦着英印那边想分裂咱国家的势力,川督赵尔丰带兵进了西藏,打了一场叫“十万清军入藏”的抗英战争。
潘文华凭着一股子韧劲儿和敢打敢拼的性子,跟着部队走到四川巴塘,还升成了连长。
进藏之后,他带着部队守在后藏江孜地区。
可辛亥革命之后,清政府没了,进藏的清军不光没了后勤补给,跟当地百姓的关系也闹得挺僵,袁世凯政府也帮不上忙。
这时候,西藏十三世达赖喇嘛和英印当局暗地里勾结,里里外外夹击,把入藏的清军逼得没了辙。
潘文华带着自己这一连人在江孜硬撑着,最后还是英国人出来调解,他们把一百多支枪卖了,才从亚东经过印度、缅甸回到云南和四川。
这一路啊,遭老罪了,好几次都差点把命丢了。
好在以前的长官钟体道看中潘文华忠诚又勇敢,让他当了营长,驻守在大巴山。
1915年,潘文华已是团长,驻扎在巴中。
这时候,刘湘在西南军阀里已经有点名气了。
刚好刘湘带着部队从陕南回四川,路过巴中的时候,手里没钱没粮,士兵们士气低得很。
潘文华一点没含糊,想着俩人是速成军校的老同学,主动站出来,不光让刘湘的部队顺利过了境,还大方地拿出两万块大洋,帮刘湘解了燃眉之急。
就这事儿,刘湘记心里了,从这以后,俩人成了能共患难、同生死的好兄弟。
没过多久,潘文华就带着自己的团投奔了刘湘,很快就被任命为旅长。
1920年,刘湘当了四川善后督办、第二军军长,还兼着川军总司令,潘文华就当了第2旅旅长。
五年后,潘文华升成了11师师长,驻守在川南宜宾,那地方资源可不少。
从那时候起,潘文华就一直跟着刘湘,成了他的得力帮手和亲信,一起打了好多仗。
后来川军内乱,刘湘没办法,只能退守重庆和附近两个县,处境特别危险。
这时候,另一个军阀杨森占了川东、川北的大部分地方,还想把刘湘的地盘抢过去。
杨森调了好几个师的兵力,又联合了一些小军阀,气势汹汹地往重庆打过来。
潘文华站了出来,想了个计策,带着部队主动出击。
两边打了好几天好几夜,潘文华胳膊都受伤了,路上就靠几块红薯填肚子。
关键时候,潘文华顾不上疼,带头冲进敌人阵地。
杨森的主力扛不住了,在重庆长寿被打得跑了。
刘湘趁机扩大势力,又重新控制了川东、川北的大部分地方。
潘文华从小家里就穷,那种苦日子他太清楚了。
后来当了刘湘的教导师师长,还兼任重庆市市长,他就开始琢磨做生意,靠着手里的权力和钱,投资房地产、实业和金融,慢慢就有了不少财富。
蒋介石想拉潘文华入伙,不光让自己的连襟、行政院长孔祥熙跟潘文华拜了把子,拉近关系,还让在金融界很有名的孔祥熙跟潘文华那个在商界混得不错的弟弟潘昌猷多走动,显得特别亲近。
有了这层关系,潘昌猷在商界混得顺风顺水,名气也越来越大。
策反潘文华的原因
虽然蒋介石在好多地方都给潘文华好处,想拉拢他,但潘文华心里明白,蒋介石根本不信任他这个“外人”。
为了自保,他只能找别的势力,暗地里跟蒋介石对着干。
蒋介石和刘湘打仗的时候,本来有好几个方案,可因为潘文华在中间使劲儿、拖着不办、暗地里勾结别人或者联合其他势力,这些计划最后都黄了。
就因为这,蒋介石心里老大不乐意。
1945年8月,抗日战争打完了。
蒋介石回南京之后,立马下令把潘文华管的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撤了,还把潘清洲的巴山警备司令部也给撤了。
受这事影响,那些被裁掉的编制和人员,工资停了,部队也被解散了。
最后,潘文华就只剩个五十六军军长和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的职位。
潘文华的弟弟潘昌猷以前在四川金融圈那可是巨头,可蒋介石在背地里搞小动作,四川银行重组,潘昌猷没办法,只能辞职。
这事儿让潘文华气坏了。
一方面,他让弟弟花大价钱去巴结孔祥熙这些高层;另一方面,他靠着跟程潜、陈诚的老交情,到处找人帮忙,好不容易在蒋介石的整军计划出来后,拿到了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职位。
部队整编后,被派到了群山环绕、交通不便、土匪又多的川东酉、秀、黔、彭和湘西边境那一带。
从这以后,以前刘湘、邓锡侯、潘文华三人互相帮衬、牢牢掌控川康地区的局面,很快就散了。
所以说,共产党想争取潘文华过来,是因为他跟蒋介石仇不小。
另外,潘文华在川渝地区影响力大,认识的人又多,对解放川渝帮助大得很。
更重要的是,抗战的时候,他常驻重庆,跟周恩来、王若飞他们来往不少。
在潘文华看来,共产党“靠得住”,这让他对共产党和民盟的争取,一下子就想通了。
所以,争取潘文华起义,对解放军拿下川渝地区,太重要了。
最后的抉择
为了争取潘文华,周恩来费了不少心,特意派了个叫唐午园的人跟潘文华保持联系。
1949年5月,唐午园从南方局接了重要任务,专门去香港带回了给潘文华的解放军《约法八章》。
1949年7月,潘文华仔细看完《约法八章》,马上给在武汉想召集旧部的参谋杨续云发电报,让他准备投诚。
杨续云知道事情紧急,收到电报就赶紧坐飞机去了重庆。
当天,俩人坐在一起,脸色都挺严肃。
杨续云肯定地说:“咱们必须起义,迎接解放。先按《约法八章》做,肯定能成。”
潘文华点点头说:“这才是咱们该走的路。这段时间我烦都烦死了,累得不行。”
杨续云纳闷地问:“咋了?”
潘文华苦笑着摇摇头:“你不知道这里面的事儿,还不是因为那位姨太太闹的。”
杨续云一下子就明白了,说的就是那个有军统背景的姨太太。
军统头子戴笠照着蒋介石的意思,除了搞情报、暗杀、策反这些不光彩的事儿,还专门挑了些美女,好好培训了一番,让她们去上大学或者别的地方接受好教育。
然后把她们“嫁”给一些地方上有实力的人,像潘文华、王陵基,还有山东军阀吴化文这些。
最有名的就是把军统三大美女之一的叶霞翟送到美国留学,后来嫁给了胡宗南。
老话说“拳头再硬也架不住枕头风,枪弹再厉害也挡不住柔情攻势”,这“美人计”玩的就是这个道理。
“虽说她是军统的,但在咱们这儿也没干啥对咱们不利的事啊。”
杨续云有点不明白。
“事儿可没那么简单。”
潘文华摇摇头说:“这几天,她老吵着让我带着家产去香港或者加尔各答,说要去那儿好好享清福。”
杨续云吓了一跳,赶紧问:“那你咋想的?”
“去香港,还有那印度的加尔各答,虽说那边吃的穿的不愁,日子能过得舒坦,但终究是在别人的地盘上。再说了,颠沛流离的,最后不还得回家?我都已经陷在这泥潭里了,咋还能跑到老远的地方去流浪呢?”
杨续云没说话。
过了一会儿,潘文华心情平静下来,挺有信心地说:“我已经想好了,不管咋样都不离开这儿。凭着我跟共产党,还有周恩来个人这十年的交情,我必须走起义这条路,坚决跟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划清界限。只有这样,我的人生才算有个好结局。可她呢,我该咋安排?”
杨续云想了想,肯定地说:“这是你的家事,我本来不该多嘴。但现在事情都到这地步了,必须得安排好。我觉得,她跟你都十多年了,跟军统的关系估计也淡了。可现在,咱们跟蒋介石闹翻了,带着她的话,见共产党不方便,跟军统那边也没法交代……”
潘文华心里咯噔一下,眼睛盯着杨续云,眼里闪过一丝舍不得和心疼,接着就低下了眼,不敢看这让人难受的现实。
“咱们只能下决心让她走。”
杨续云一点没犹豫地说。
“罢了!”
潘文华心情沉重地低下头,长长叹了口气:“夫妻本来就该同甘共苦,可大难临头了,也只能各走各的。我跟她的缘分尽了。但好歹夫妻一场,分开的时候也得好好的!让她去香港吧,尊重她的选择,也算没辜负这一世的夫妻情分。”
后来,潘文华把家里所有的金条和一些财物都给了那位姨太太,送她去了香港。
1949年12月12日,北京党中央收到了从雅安电台转过来的潘文华等人起义的通电。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潘文华的故事就像一幅立体的画。他作为一个军事将领,最后果断选择起义,投身到解放事业中。
他不光勇敢地扛起了历史的责任,还展现出了崇高的爱国精神。
正因为他的付出,为解放川渝地区立了大功。
潘文华的故事让咱们明白,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个人做出点牺牲、做个艰难的选择是应该的,这种精神值得咱们一直记着、学着。
配配查-配资股网-实盘配资app-股票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