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车十三行 ID:wzhauto2023 ·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不知道该笑还是该哭。某社交平台博主爆料,华系百万级别车企号称因销量爆单,紧急动员办公室成员支援产线,并喊出"保供就是保荣誉"的口号。加上之前某家造车新势力老板狂喊去工厂拧螺丝,我就在想一个问题,暂且不说你们这类车企对消费者的产品质量是否负责,咱就说说你们对汽车制造工人的工作有多么的外行、无知和轻视?
为什么说"办公室职员拧螺丝"是外行话,对汽车制造行业是侮辱?
首先是安全与法规问题,汽车生产线尤其是焊接、涂装、总装车间,是严格的安全管制区域。未经系统性的安全培训,任何人不得进入。让一个没有制造经验和知识的办公室职员直接上生产线,本身就是对员工安全的极端不负责任,也严重违反了任何一家正规制造企业的安全管理制度。
其次涉及到质量体系问题。 现代汽车制造的核心是"可追溯性"。每一个重要螺栓的拧紧数据都会被电子扭矩枪记录并上传至系统,与这台车的 VIN 码绑定,存档 15 年甚至更久。这是一旦发生召回时最重要的调查依据。一个未经培训的职员,他使用的工具校准是否准确?他的操作姿势是否会导致扭矩衰减?他是否知道不同规格的螺栓需要不同的拧紧程序和扭矩?如果出了问题,责任是谁的?数据造假怎么办?这完全动摇了汽车质量体系的根基。
第三是专业化与标准化问题。汽车生产线的每一个工位都有极其精确的《作业指导书》,规定了每个动作的顺序、时间、力度和标准。工人需要经过反复训练,形成肌肉记忆,以保证生产节拍(如 60 秒一台车)和质量的绝对稳定。就拿 "拧螺丝"这个动作来说,本身就涉及角度、顺序、次数,例如缸盖螺栓的拧紧,需要三步甚至四步完成以及最终扭矩的确认,这绝非一个生手可以立即胜任的。
一个传统大厂汽车制造工人上岗需要经历什么?
我们以一汽 - 大众和广汽丰田这类合资标杆企业为例,他们将制造划分为公司级、车间级、工段级三级安全培训,耗时数天到一周,考核通过后方可获得进入车间的资质。在岗位技能理论培训上,要求工人学习 SOP、了解工位的质量要求、识别缺陷、学习所使用的设备和工具的原理及操作。
经过培训后,工人需要线下模拟操作,在专门的培训区或离线工位上,使用报废零件或模拟工具,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数百甚至上千次的重复练习,直至动作完全符合 SOP 标准,且节拍稳定。
培训达标后,工人进入线上带岗操作,也就是我们常会理解的实习,在正式员工的指导下,在实际生产线上进行操作,但此时其产出并不直接计入合格产量,导师会全程监督和校正。
实习期间经过考核与认证,由工段长、班长和质量检查员共同对其生产出的产品进行评估,确认其连续生产的产品 100% 合格后,方可获得该工位的独立上岗认证。
即使已经上岗,员工还要持续培训与多能工培养,一个工人通常需要获得 2-3 个以上工位的认证,以应对生产轮换和调整。之后,优秀的工人可以向上发展成为技师、班长等。达到一个工位的独立上岗要求,通常需要 1-3 个月的持续培训。成为精通多个工位的"多能工",需要半年到一年。成为能解决复杂问题、进行设备微调和维护的"技师"或"高级制造人员",需要数年的经验积累和更高级别的理论、技术培训。
许多成熟大厂不会轻易的更换制造体系,因为质量品控是一套磨合的流程,丰田在这一点上做到人效比和残次率管控是最好的,丰田出厂合格率 99.2%、零部件残次品率是 0.3%,这两个数据高出行业 10%。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新车企产品总会出现各种装配问题,本质是生产和供应链流程管理能力不够。车圈有句俗话,造车现在自动化设备让钱可以解决 90% 的问题,但剩下 10% 涉及到人,新车企一定会出现各种质量问题,这就是大厂和小厂的区别。
对这家号称单车百万的中国新势力品牌让办公室职员加入生产,我们不妨看看他们平时特别爱对标的奔驰迈巴赫工人标准是什么?迈巴赫制造基地奔驰辛德芬根工厂工人,要求首先是奔驰 S 级轿车多年的制造一线员工选拔上来的优秀人才,至少在奔驰体系有 5-8 年的制造经验,在成为迈巴赫一线制造员工前,这些员工要求对材料学、静音工程、个性化定制、离线质检等细节管理工作进行学习。德国的双轨制教育,从根本上将蓝领制造工人和白领管理人才进行平行发展,许多迈巴赫蓝领工人薪资高于奔驰白领行政人员,这才是大厂造车的最高标准。
所以再次提醒那些拿"总裁下产线拧螺丝"、"程序员支援生产"讲故事的新车企,别再不懂装懂了,作为内部激励员工、共渡产能难关的临时举措或许可以理解,但作为对外宣传的"卖点"和"品质背书",则完全是误导消费者和侮辱行业智慧的行为。
这种对汽车制造的轻视,掩盖了其制造体系不成熟、产能规划激进、初期质量波动大的事实。一辆车的长期可靠性、安全性、一致性,绝不是靠"总裁拧螺丝"或"职员支援"能保证的,而是靠成熟的设计、严谨的工艺、可靠的供应链、以及最关键的一支训练有素、恪守标准的专业制造团队。
当一家车企开始鼓吹这种话术时,我劝消费者就应该警惕,看这类车企它是不是在"用营销的勤奋,掩盖制造的懒惰"?连产能、供应链、制造标准都搞不清楚的车企,他们造的车你真敢买吗?
—— END ——
目前已入驻平台
新浪财经|富途牛牛|同花顺|东方财富|雪球
凤凰|腾讯|搜狐|网易|易车|知乎|百家号
商务合作
邮箱 | wzhauto2023@163.com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汽车十三行所有
配配查-配资股网-实盘配资app-股票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