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关于知名导演娄烨的消息在网络发酵。先是有网友爆料其涉嫌职务侵占上千万元,投资方已向警方报案并公开控诉;紧接着,一段据称来自娄烨剧组会计的录音流出,让这场风波多了几分具体的细节——录音里提到,一双鞋报销6000多元,三个人的商业保险花了52万,而按常规,剧组保险费撑死不过3到5万。
娄烨的名字,在电影圈不算陌生。1965年出生于上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从《苏州河》到《春风沉醉的夜晚》,再到《推拿》《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他的作品多次入围国际电影节,也常因独特的叙事风格引发讨论。只是这一次,聚焦在他身上的,不再是电影的艺术表达,而是账本上的数字。
据曝光的录音内容,这位长期受聘于娄烨的刘姓会计,在与剧组工作人员聊天时透着无奈。“你见过保险花了50多万吗?”她提到娄烨、公司法人徐乐等人的商业保险费用,直言“我们这组撑死了3万到5万的保险费,你们52万,这都是他们干的事,背着别人的钱玩命花吗?” 除此之外,录音里还提到更具体的细节:娄烨的妻子、制片人马英力与娄烨一起买的鞋,6000多块钱拿去报销;娄烨买的手机,报销时只能写成“电脑费用”;他改装的摩托车,账目上则记为“道具组车辆改装费”。这些说法,让“剧组经费”的使用成了焦点。
消息传开后,网友的讨论算不上激烈争吵,更多是带着对行业的观察与理性剖析。
有人从行业普遍现象切入:“知道为什么现在的电影花费都是多少亿的吗?这不,自己抖出来了吧!” 一句话点出大众对电影高成本的疑惑,似乎在这类爆料里找到了部分答案。另一位网友则补充了更具体的细节:“早些时候见过袜子内裤从办公费支出,娱乐费从招待费支出,总之各种沾边的支出都有个好听的报销去处,公务费包罗万象。” 言语间,透露出对这类操作“见怪不怪”的无奈。
也有人把目光投向投资方:“投资人为什么不派财务人员?”“投资人没有设置财务审核?钱那么好骗,也是奇葩。” 疑问背后,是对资本与创作方之间权责边界的思考——当巨额资金投入剧组,如何避免“背着别人的钱花”,似乎成了行业需要直面的问题。还有人更直接:“有些网络大电影,质量也很不错!为什么投入那么少呢?电影挣不挣钱,反正导演主演挣了,赔的都是投资人的。” 话语里,藏着对“成本与收益”不对等的质疑。
关于娄烨本人的讨论,则掺杂着对其作品与为人的复杂看法。“他拍了不少电影,但十有八九都是无法上映。”“娄烨的色情镜头很多是没有必要的哗众取宠。” 这些评价指向其作品风格的争议;而“独立电影人,经常在国外拿大奖”“被西方评为中国良心”的说法,则带出他在国际上的标签,只是配上此次的爆料,多了几分讽刺意味。
更有人从规则层面解读:“这事看怎么理解了,老板和会计在同一条船上就叫避税,会计要搞老板呢,就叫职务侵占。” 一句话点出这类事件中“定性”的微妙,也让人想到行业里模糊的灰色地带。还有人惋惜:“好歹给会计多发点,这下完蛋了。” 似在调侃这场风波里各方的处境。
其实,抛开具体的人和事,这场风波更像一面镜子,照出影视行业的某些隐疾。当“亿级成本”成了不少电影的标配,当“道具费”“办公费”可以被灵活解读,当资本的投入与监管的力度不成正比,类似的争议或许就难以避免。
说到底,电影是艺术,也是产业。艺术需要创作自由,产业却离不开规则边界。无论是几万元的保险费,还是几千块的鞋子报销,数字背后考验的,是行业对“公平”与“规范”的坚守。毕竟,观众期待的是好作品,投资人期待的是合理回报,而一个健康的行业生态,从来都容不下“背着别人的钱玩命花”的逻辑。
配配查-配资股网-实盘配资app-股票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