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与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提升,适龄儿童的减少成为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普遍挑战。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华小学敏锐捕捉这一趋势,校领导班子果断决策,化“危机”为“契机”,主动将挑战转化为机遇——开启“小班化”教育改革之路。以“小班化”为突破口,优化教育资源分配,重构课堂生态,实现从“规模教育”向“品质教育”的转型。一年来,学校通过师资配置、课堂革新、评价转型等系统性实践,满足了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真正地让小班课堂做优质、做精细,让教育真正聚焦每一个孩子。
一、班级结构:从“传统大班”到“精细小班”
学校从2024年9月入学的新一年级开始进行“小班化”教学。区域内共招生139人,设置6个教学班,每班学生数控制在24人以内,师生比优化至1:8。确保了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与个性化指导,课堂互动频次提升至每生日均7.2次,行为规范达标率较传统班级提高32%,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更形成了亲密、和谐的班级氛围。小班化让教师可以着眼于每一类学生,树立人人都能成功的学生观,积极摸索适合学生发展的好途径、好措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成长空间,激发学生潜能,为学生的个性张扬和自由发展提供广阔的舞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公平的教育。一年级新生入学3天行为习惯养成就初见成效,入学一个月就能秩序井然,常规立行。
展开剩余84%二、空间布局:从“固定排布”到“灵动分区”
在开学初的前2周,为了更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各班采取传统的秧田式座位。随着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学生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逐渐养成,小班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出发突破传统“秧田式”布局, 采用“U字型”、“品字型”、“马蹄型”等座位排列,灵活调整座位布局,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的4-6人的小组,方便学生开展互动、合作。实验数据表明,动态布局使小组合作效率提升40%,学生跨组互动频次增加65%。同时,教师们精心布置教室环境,无论是学习园地、图书角,还是生物园地、荣誉墙,温馨的环境和多元、开放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责任感。教室环境融入学科元素与学生作品,激发学习内驱力,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展示自我的平台。
三、师资力量:从“单人作战”到“团队协作”
教师的配备是小班化教学高效开展的保障。东华小学在小班化教师配置上实施“三优三结合”:一是优选教师——优选教学能力与个性特质匹配的教师,重点考察课堂组织、分层指导及学情分析能力;二是优化学科——组建“省级骨干+市级学科带头人+青年新锐”复合型团队,其中高级职称占比34%,跨学科教师占比20%,实现学科互补与经验传承;三是优化协作——建立“双师协同”机制,如体育学科“花样跳绳+啦啦操”双师授课,推行“日会商、周教研、月复盘”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学情会商等模式形成教学合力,确保每位教师都能发挥专长。学校将师德过硬、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与充满青春活力的青年教师搭配组合,组建了我校第一批小班的班、科任团队。班任团队中,有省优秀教师1人,市学科带头人2人,教学能手1人,其中近三年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2人;科任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同时还是多学科融合的实践者。班、科任教师协同合作,为小班化个性化教育提供专业支撑。
四、课程研发——从“统一单调”到“特色开发”
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合理安排总课时,确保小班化教学的总课时与普通班级保持一致,以保证学生接受全面的基础教育。同时,学校还设置了符合教师和学生个性化特点的校本课程。教师既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课程的实施者。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充分尊重教师的独特性,无论是课程的编排,还是实施策略,都是由教师自主开发、集体研究。一年级每个小班都有两名体育教师进行体育学科的授课,根据教师自身的优势,一名教师重点教授学生花样跳绳课程,一名教师重点教授啦啦操等健身操课程。除国家课程中设置的音乐及美术课之外,每个班级还额外增加一节音乐或美术特色课程,力求让每一个孩子掌握一项体育及艺术特长,培养孩子健康的身心及优雅的气质。
五、教学方式: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主场”
小班化让“满堂灌”彻底退出舞台。教师们化身“学习引导者”,依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兴趣特长和需求,采取分层次、差异化教学方式,实施精准教学,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以问题驱动小组合作,确保每位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小班化的课堂上,教师能够给予每位学生足够的关注,学生参与度和师生的互动率明显提高,使得项目学习、任务导向学习及团队合作成为主流学习方式,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交互沟通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学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能够更加全面、细致地观察学生的知识吸收、思维演化及情感态度,即时解惑并提出个性化改进建议,助力学生跨越学习障碍。同时,教师携手学生共同绘制个性化学习路线图,制定学生个人学习蓝图,激励学生自我管理、反思,并适时调整学习策略。
六、评价体系:从“分数量化”到“多元评估”
学生评价体系的重构是实现精准育人的核心引擎。学校以“关注个体差异、聚焦成长过程、赋能全面发展”为目标,形成了一套适合小班的评价方案。
从“统一标准”到“分层定制”:对于学困生,运用表扬性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中等生,采用激励性评价,既指明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获得向上的力量;对于优等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学校打破了教师单一评价模式,构建“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的多元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兴趣、情感、态度、习惯等方面的评价,随时给学生以激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笑脸、大拇指、五角星、水果、卡通人物等形象进行自我评价,进行自我肯定;小组合作学习后,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享受小组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自评反思学习策略,通过互评培养批判性思维;教师定期向家长反馈评价结果,家长参与亲子任务评价,提供家庭学习视角,形成家校合力。
小班化评价体系的变革,本质上是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践行。分层评价与多元反馈让每个学生获得“被看见”的机会,学生更有信心了,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教师也能基于过程性评价数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更灵活、更温暖、更立体的评价方式,让每个学生在成长中获得专属的“成长指南”,也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这场变革,或许始于现实压力,却最终指向教育的本质——对每一个生命的郑重承诺。东华小学的小班化教育改革既是应对人口变局的战略选择,更是回归教育本质的主动探索,其核心正契合“让每个生命各得其所”的教育理念。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精耕”理念,以该理念为指引,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让每个生命在适合的土壤中绽放独特光彩,真正实现各得其所的教育理想。(作者系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华小学 迟开鹏)
发布于:辽宁省配配查-配资股网-实盘配资app-股票配资公司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